学校书法教育校本课程之推进刍议 ——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校的书法教学为例 作者:何发坤
时间:2025-10-17 作者:
学校书法教育校本课程之推进刍议
——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校的书法教学为例
重庆市永川中学校 何发坤
一、书法校本课程实施现状与问题剖析
1.学生参与度不足,学习专注度欠缺。在当前教育体系下,书法校本课程的定位尚未得到学生的充分认知。我校虽每周在各年级开设一节书法校本课程,但课堂缺勤、工具准备不充分等现象屡见不鲜。即使进入书法教室,部分学生仍表现出注意力分散、学习态度敷衍的情况。这种现象折射出学生对书法课程的价值认知偏差——他们未能意识到书法作为国学精粹,对提升审美能力、培养专注力、塑造文化底蕴及促进个人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若无法将书法学习与个人成长需求建立有效关联,课程便难以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此外,碎片化的课程安排导致学习连贯性不足,难以形成系统的学习体验,进一步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学科协同不足,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存在认知误区。书法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各学科教师的协同配合。然而,当前教学实践中,班主任与书法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部分班主任在学生选课阶段,将书法课程简单等同于纠正书写潦草的“补救课程”,仅推荐书写习惯较差的学生参与,而将真正对书法有兴趣、具备天赋的学生拒之门外。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艺术教育“以优带学、示范引领”的基本规律,更导致书法课堂出现“教与学脱节”的困境:教师面对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群体,难以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有潜力的学生无法获得进阶指导,普通学生也因缺乏榜样带动而难以突破学习瓶颈。这一现象反映出学科教师对书法校本课程的目标定位存在误解,亟待通过系统性沟通达成教育共识。3.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师资是决定校本课程质量的核心要素。目前,我校书法校本课程除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开设《中国书法篆刻鉴赏》外,其余硬笔书法、硬笔书法鉴赏等课程多由语文教师或自认为书写良好的科任教师兼任。这些教师普遍存在三大问题:其一,缺乏系统的书法理论学习与技法训练,未建立科学的临帖体系;其二,教学方法单一,多以示范书写代替理论讲解,难以深入剖析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其三,对书法教育规律认知不足,无法针对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这种非专业化的师资配置,不仅限制了课程的深度与广度,更可能因错误的教学引导误导学生,阻碍书法艺术的正确传承。据调查,此类现象在全国中小学书法校本课程中具有普遍性,成为制约书法教育发展的关键瓶颈。4.领导重视不足,政策支持缺位。学校管理层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校本课程的发展空间。当前,部分校领导对书法教育的时代趋势、高校书法专业发展动态缺乏深入了解,导致在课程规划、资源分配、政策制定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例如,未能及时引入前沿的书法教育理念,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仍停留在传统书写训练层面;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功能室布置简陋、教学设备陈旧,难以满足数字化教学需求。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书法教育已从“兴趣培养”转向“文化传承与核心素养培育”的复合型目标,这对学校管理者的艺术修养与教育视野提出了更高要求。若学校领导无法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书法校本课程将难以突破发展困境。5.资源投入不足,教学条件滞后。书法教育对教学环境与工具的依赖性较强。然而,我校书法功能室存在设备老化、配置不全等问题:缺乏专业的书法教学展示平台,导致教师示范难以兼顾全体学生;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品质参差不齐,无法满足不同书体、不同技法的教学需求;传统书法工具如毛毡、镇纸、笔搁等配备不足,学生难以体验完整的书法创作流程。书法教育不仅是技能训练,更是文化传承。当前学生对传统工具制作工艺认知匮乏,对笔墨纸砚的选材、使用缺乏基本常识,这与书法教育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理念背道而驰。若无法改善教学资源条件,书法教育将难以实现“以器载道、以艺育人”的目标。
二、书法校本课程优化实施建议
1.构建多维沟通机制,强化课程协同推进。⑴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书法教师应制定详实的课程规划,明确教学目标、内容体系、评价标准等,与学校领导进行深度沟通,争取政策倾斜与资源支持。例如,将书法课程纳入学校特色发展规划,建立专项经费保障机制。⑵学科协同与宣传动员:通过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等形式,向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普及书法教育理念,纠正认知偏差;利用家长会、班级论坛等渠道,向家长宣传书法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价值,提升家庭对课程的支持度。⑶学生动员与兴趣激发:开展书法文化讲座、优秀作品赏析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书法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学习”。2.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文化浸润。⑴课堂渗透与文化融合:在美术、语文等学科教学中融入书法元素,例如通过讲解古代书法名家故事、赏析诗词与书法的结合案例,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以傅抱石留学日本的经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传承的责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⑵分层教学与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基础差异,设计阶梯式教学内容。对初学者注重基本笔画、结构训练;对有基础的学生开展经典碑帖临摹、创作指导,实现因材施教。3.搭建展示平台,营造文化氛围。⑴定期举办书画作品展:每学期组织书法作品展览,展示校本课程成果。展览可结合家长会、校园开放日等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力;设置师生互动环节,邀请参观者现场点评,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与荣誉感。⑵数字化成果展示: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定期发布课程动态、学生作品及教师示范视频。通过线上互动、专家点评等形式,构建开放的学习交流平台。4.开发校本教材,完善课程体系。⑴教材编写原则:以“立足校本、对接学情”为核心,结合学校书法教师专长与学生认知特点,系统梳理教学内容。例如,以《真草千字文》为范本,设计两年制课程体系,涵盖基础训练、临帖实践、创作指导等模块。⑵动态更新机制:建立教材修订制度,根据教学反馈、教育政策变化及书法艺术发展趋势,定期优化教材内容,确保课程的时代性与科学性。5.加强师资建设,提升专业素养。⑴专业培训与技能提升:鼓励书法教师参加各级专业培训、学术研讨会,系统学习书法理论、教育心理学等知识;组织教师参与临帖、创作实践,定期开展教学技能评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⑵外聘专家与资源整合:邀请书法家、书法教育专家到校指导,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校内教师 + 校外导师”的联合教学模式,提升课程专业性。6.科学选拔人才,构建培养梯队。⑴规范特长生选拔机制:制定公开透明的书法特长生选拔标准,由专业书法教师或校外专家组成评审团队,确保选拔过程的公正性与专业性。学校领导仅负责监督流程,避免人为干预。⑵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对选拔出的书法苗子进行跟踪培养,制定个性化发展方案;通过组织参加书法比赛、展览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形成“发现 - 培养 - 输出”的良性循环。
书法教育校本课程的推进,不仅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面对当前课程实施中的困境,需从理念更新、资源整合、机制创新等多维度入手,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协同发力的教育生态。唯有如此,方能让书法艺术在校园中焕发新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
发表在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五)里 书号:ISBN978--7--5241--0484--1 CIP数据核字第2025UV1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