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与“垃圾”的邂逅——《你好,垃圾》班本课程建构与实施(宋俊玲)
时间:2022-03-11 作者:
一场与“垃圾”的邂逅——《你好,垃圾》班本课程建构与实施
【摘要】在垃圾分类的全民热潮下,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环保意识十分重要,这是幼儿素养提升与文明行为培养的需要。基于此背景,本文以“你好,垃圾”班本课程为主题,紧扣幼儿原有经验和兴趣点,梳理了课程起源,课程目标,建构课程内容,明确实施路径等,利用多种途径的融合有效地开展垃圾分类的主题活动,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环保势在必得,环保应从娃娃抓。
【关键词】垃圾分类;班本课程;自主探究;实施
垃圾分类是近几年新时尚,我们班班本课程故事《你好,垃圾》从小班开始,探索垃圾与我们的关系。垃圾对于幼儿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每天生活中都会产生垃圾,这就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陌生的是,垃圾扔进垃圾桶,好像就离开了我们的生活,和我们再没有关系了。可是真的和我们就没有关系了?带着这个疑惑,我们开启了垃圾的探秘之旅。
一、善发现——捕捉儿童的兴趣与需要
课程源起:小班一次餐后散步时,瑶瑶指着墙角分类垃圾桶说:“这个垃圾桶有点不一样!有两个口可以扔垃圾。”驰誉一听马上说:“是的,我们家前两天也买了一个放在客厅里呢?”其他孩子好奇问为什么。“这是分类垃圾桶,我们可以帮垃圾找到属于自己的家,可不能分错咯!”孩子们兴奋地一口应下。
又过了几天,吃点心的时候,一群孩子围着驰誉聊着天,原来驰誉正介绍着他们家的分类垃圾桶:“我妈妈说这个吃剩下的鸡蛋壳是易腐垃圾,要扔到绿色的桶里面。”“那这个长鼻王的袋子呢?”“我不知道,问问老师吧!”望着孩子们渴望得到答案的小眼神,我笑着说:“吃东西剩下的塑料袋,是属于其他垃圾。”“什么是其他垃圾?”“有几种垃圾呀?”“我不会分怎么办!”我的解释并没有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反而激起幼儿更多的探究欲望,借此契机我赶紧在科学区添置了垃圾分类的操作玩具,将小班幼儿最常接触到的垃圾模型投放其中。果不其然,垃圾分类的投放风靡全班,从区域游戏拓宽到日常生活中。
《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孩子们对垃圾如此感兴趣,这不,小二班的孩子们便从身边的垃圾出发,开启了一场探究之旅……
课程理念:在亲历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
幼儿兴趣:当下孩子们对垃圾充满了探究的兴趣,我们在支持他们想法的同时进行了思考:幼儿已有哪些关于垃圾的经验?还可以获取哪些经验?垃圾到底有哪些内容可以让我们小朋友进行挖掘的,生成新的课程?
这一场围绕着“垃圾”产生的风潮背后,是幼儿对于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是班本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基石。为此,我们做了一些调查,并从中梳理出关键经验作为支持,是幼儿的探究活动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目标性。
表1:“垃圾”的问题清单
幼儿兴趣点 |
主要探究内容 |
关键经验 |
什么是垃圾?垃圾多了会怎么样? |
垃圾的认知 |
认识垃圾。了解垃圾的共性和危害 |
垃圾为什么要分类?分成几种?为什么?生活中常见的垃圾属于什么垃圾? |
垃圾的分类 |
了解生活中常见垃圾的分类 |
哪里有垃圾?垃圾怎么来的? |
垃圾的来源 |
生活中会产生垃圾 |
垃圾扔进垃圾桶后运去了哪里?怎么处理的? |
垃圾的处理 |
人们的处理 垃圾运输员的处理 科学家的处理 |
垃圾处理运到垃圾站就没其他办法么? |
垃圾的其他处理 |
垃圾变废为宝的方法 |
通过谈话、讨论、调查问卷、实地查看等方法了解幼儿兴趣点,找到接下去可以深入探究的内容,梳理了幼儿的关键经验。
- 善梳理——把握主题的目标与内容
(一)分析核心经验,明确主题目标
我们追随幼儿的兴趣,围绕常见的垃圾,对表1问题清单的整理分析,并链接《指南》和《纲要》中的目标,最后确定以“各种各样的垃圾”、“垃圾的秘密”、“我是环保小卫士”这三个板块由近及远将主题推进,支持幼儿通过多种途径走进垃圾。本活动从幼儿的经验出发,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让班本课程真正凸显“基于儿童的立场”的教育理念。
根据对课程核心经验与价值的分析,制定以下课程目标
1.了解垃圾的来源、种类、危害以及处理方法;认识垃圾是宝贵的再生资源;知道垃圾的处理与保护环境及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
2.探究如何减少垃圾的产生;学习常见垃圾的分类方法,以实际行动做好垃圾的分类;利用废弃垃圾制作一些作品,懂得废物利用。
3.愿意做好身边的保洁工作,为美化家园尽自己的一份力;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热爱大自然。
(二)聚焦核心经验,建构垃圾分类内容。
《指南》指出“我们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追求某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主题的核心经验,结合主题目标,预设活动内容,明确行进路径。
1.寻——“垃圾”的寻找之旅
寻找生活中的垃圾,了解垃圾是怎么产生的是在小班下学期进行的,穿插在主题教育当中,为期一学期。
哪里有垃圾呢?孩子们开始了寻垃圾之旅。先是在园里寻找,然后是园外菜市场、超市、小区、家里找到了垃圾。
通过寻觅,幼儿发现垃圾的种类繁多,它们各自都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之处?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与学习方式,尽可能地将垃圾的寻找之旅变得游戏化、生活化。
2.探——“垃圾”的探索之旅
有了一寻垃圾的基础,二探垃圾不期而至。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这一阶段主要探索垃圾分类的原因;怎么做可以减少垃圾产生;垃圾扔到垃圾桶后运到了哪;垃圾站是怎么处理垃圾的。以上探索分为两个阶段:减少垃圾产生和垃圾的处理。探索垃圾是在中班进行的,为期一年,也是穿插在主题课程当中。
- 记录——减少垃圾的产生
片段一:今天的垃圾好少啊
快放学的时候,值日生宗生在记录垃圾重量的时候惊呼了一声,引起了全班小朋友的注意:“今天的垃圾重量只有1.8。”楷唯赶紧跟着:“因为今天早上的点心是厨房阿姨烧的小蛋糕,下午的点心是红枣莲子羹,所以我们的产生的垃圾很少。”“对啊,今天也没做手工,没有废纸生下来。”“哇塞,我们好厉害啊!”“我今天都没有去过‘垃圾站’耶!”“我也是,我也是。”一时间孩子们眉飞色舞地聊了起来。自从生活区设立的“垃圾站”需要值日生记录每日的垃圾重量,孩子们就特别关注垃圾的产生,尽可能的少去 “垃圾站”。
片段二:牛奶瓶好重啊
刚吃完早点,值日生诗妍小声地问同伴:“这个牛奶瓶扔在哪个桶。”有的说可回收垃圾桶,有的说其他垃圾桶,诗妍一时间不知道该听谁的,小眼睛求助老师。我大声问全班孩子:“小朋友们,今天的牛奶瓶应该扔到哪个垃圾桶。”博学多才的楷唯又跳了出来:“洗干净的牛奶瓶放在蓝色的可回收垃圾桶,如果没洗过要放在灰色的其他垃圾桶。”“那如果是这样,你们会放在哪个垃圾桶呢?”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道可回收垃圾桶。值日生洗完牛奶瓶之后值日生又有一个新问题:如果6个牛奶瓶一扔进垃圾桶,今天的垃圾可就超重了。孩子们一筹莫展的时候,瑶瑶说:“放在美工区红酒瓶的旁边啊,我超级喜欢用超轻粘土黏红酒瓶,可好玩了,以后可以黏牛奶瓶了。”就这样,早点产生的牛奶瓶经过清洗,帮运,晾晒在美工区找到了家。
(2)了解——垃圾的处理
垃圾扔进垃圾桶后,虽然离开了幼儿的视线,但是对于幼儿生活的影响并未停止。适当的了解垃圾处理方式,有助于幼儿理解垃圾分类的方法。
图6
片段一:易腐垃圾可以直接埋进土里么?
在“垃圾处理大猜想”的分享环节中,照林说:“香蕉皮可以扔在草坪里腐烂。”除此之外好几个孩子也都说香蕉皮,苹果核这些易腐垃圾可以扔在草坪里,因为它们反正会腐烂,埋到土就好了。经过举手统计,92.5%的幼儿都觉得这个方法挺行的。易腐垃圾可以直接埋进土里么?为此,我们暂停了分享会,直接求证网络,观看视频。“原来易腐垃圾腐烂后,会把植物的根部也带着一起腐烂。”“垃圾乱埋,还会污染环境,我可不想去丑丑的草坪上玩耍呢!”“原来易腐垃圾还可以发电,一吨易腐垃圾可供50户家庭使用。”
3.变——“垃圾”的变废为宝之旅
变废为宝在大班上学期进行,为期两周,课程设置在学期第四周、第五周,单独开展的。
通过欣赏,让孩子知道 原来这些吃剩的、用剩的瓶子、堆子、盒子、 袋子等垃圾能做出那么好玩的东西。于是教师发动孩子和家长收集一些家中的垃圾并对这些收集来的垃圾进行分类。有了孩子的共同参与他们对创作活动有了很大的欲望。
回顾这三年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过程,对课程脉络的梳理、分析和整理后,以“幼儿认知发展规律”、“探究对象难易规律”及“幼儿情感规律”三个方面,循序渐进地来介绍.
三、善实践——课程的多元路径实施
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我们融合多种途径推进主题的深入开展,高效有序集体教学活动解决共性问题,个别化学习和区域活动扩展延伸课程,多种途径的融合有效地开展主题活动。
- 集体教学活动——梳理提升
梳理出幼儿的探究兴趣和发展点,我们通过集体教学活动,在了解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梳理提升幼儿对垃圾地认识从而探秘垃圾,改造垃圾。
例:大班数学《垃圾运输员》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示,尝试设计从起点到终点的最近路线。
2.通过箭头,学会用方向和步数进行记录。
3.体验设计垃圾运输路线成功的快乐。
三年实施下来,一共累计上了35节的集体教学,其中包括6节语言课、5节数学课、5节科学课、3节音乐课、3节体育课、2节健康课、5节社会课、6节美术课,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 区域活动——个别化学习,自主探究
在区域中投放合适的材料是活动得以延伸的首要条件,是幼儿主题探索的保障。本次班本课程的操作材料比较特殊,万物皆可用。像卷纸用完的纸筒、旧报纸、牛奶瓶、水彩笔盒子、奶茶外卖包装盒等。随着课程的开展,师幼共同投放多种多样的低结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并获得探究经验。
- 环境创设——互动分享
我们将课程行进过程和幼儿探究过程,以主题墙等各种装饰的形式呈现出来,让环境成为幼儿学习之地,同伴间、师幼间相互交流之地。
4.社会实践与亲子活动
本次班本课程来源于生活,是幼儿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内容。那垃圾的探索自然也离不开日常生活。我们将社会实践与亲子活动有效地结合,拉近家园联系,发挥家长的作用,将垃圾的探秘之旅在社会实践中落地。
四、善评价——改善课程的行动与思考
《你好,垃圾》主要从幼儿、家长、教师三个视角开展了多元的评价,来推动班本课程的有效开展。
- 幼儿视角——推进互动评价
幼儿是评价的主体。我们以图文解析的自评为主,以投票决策的同伴互评为辅,来发展幼儿的评价能力。随着评价的落实,有助于教师的及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例如每次活动后幼儿都会互投小红花。
- 教师视角——推动过程评价
在课程开展初期,以幼儿的原有经验和兴趣点为抓手,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梳理,审视自己的课程思路;以《指南》为抓手,挖掘课程的有利价值,并通过作品单、幼儿发展评价表对幼儿的发展情况和学习过程进行记录与评价。
- 家长视角——推进网络评价
家长评价主要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在网络平台上开展点赞和评论的参与式评价。在活动结束后,家长会对每次活动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照片式的记录,并对活动内容、幼儿完成任务情况等作出直观评价同时给予具有参考性建议,促使课程故事更加完善,彰显家园合作的有效性。
在班本化课程实施的这两三年来,我们深切地感到,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在活动中,不仅看到大胆探索,乐于尝试的孩子;也看到了沉浸其中,积极互动的孩子。我们也是在课程建构中一步步学习,不断调整,努力成为孩子最好的支持者。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