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家校合作教育方法策略的研究
时间:2021-09-18 作者:
小学阶段家校合作教育方法策略的研究
十堰市三堰小学 聂小燕
一、研究背景
我国当前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在青少年和儿童教育方面的合作教育已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然而,我国家校合作活动还处于探索阶段和初级阶段,特别是新课改后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急需深入探索新时期家校合作的有效载体与运营机制。
家校合作凸现家长参与、协作互动的理念,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家校合作共育活动,以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发掘家庭(社区)教育资源,最终达到教育培养好孩子的目的。我们通过立项前的调查,发现家校合作在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教育观念的差异。家长与教师在教育观念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分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家长与教师之间还存在相互推诱教育责任、共育意识不强的现象。
2、沟通交流的缺失。家庭与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真诚交流。校方偶尔召集家长会,家长会的内容也多是向家长通报学生的考试成绩或学习情况,要求家长督促孩子的学习,缺少双向交流,没有形成制度。部分家长碍于面子,虽然有很多想法,但不好意思和学校沟通,家校间的一些沟通还只是家长被动地听。众多家长的意见难于统一,在沟通过程中,学校无法判断家长们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难于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实处。
3、 实际效能的低下。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总认为家长不懂教育规律,认为家长因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差而不知如何教育孩子。一些家长也自我效能低,并不是不愿合作,而是不能合作。包括缺乏沟通的知识、能力、技巧等。部分家长是消极参与、配合。整天忙忙碌碌,根本没有时间参与学校教育,即使有时间也不积极。教师也担心家长进人校内干预学校日常运作和决策时,他们倾向于自我保护并产生某种程度的消极情绪,担心职业和形象受到挑战和威胁,他们怀疑家长的决策能力,认为家长介人校内事务是在监督、挑毛病。
4、实施活动的不力。其一,活动无序,缺乏互动:合作缺乏计划性、合作缺乏互动性;其二, 家校合作的形式单一:常规的家长会、家长签字、家访等方式,缺乏有深度、有实效的共育合作。其三,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内容局限。
5、管理体制的偏颇。教育管理集权化,家长的权利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等。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教育体制,也阻碍着学校采纳家庭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校合作的良好运行,使得教师缺乏相应的能力和技巧来主动开展家校合作活动。
总之,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不仅能促进儿童学业发展,改善亲子关系、亲师关系,同时也是推动学校自身的改革和进步,使其道德情感得以升华。但是,在家校合作方面,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上的偏见。近年来,各地中小学都在努力构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协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来管理和教育学生。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家校之间的合作进展并不顺利。我国学校在家校合作领域仍存在不少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开展提高家校合作实效的策略研究,显得很有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研究采用实践研究法,首先对家长资源进调查分析,建立家长资源库,然后探究有效的家校合作途径。实践过程中重视教育资源的分析、重组与整合。在充分调用政府、社会给学校的教育资源时,充分挖掘家长中的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建立家长资源库,并根据学校实际主动整合开发成“家长课程”;倡导合作方式的灵动与多元,尽可能扭转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最大程度实现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家庭与学生的互动,家庭与家庭间的同伴互助;注重教育影响的实效与长效,一切合作活动避免形式主义,追求本真,真正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在实践中研究,以本校的家校合作实践为平台进行发展、创新。
三、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选题研究的预期成果目标是:以小学实践为平台,系统、深入地探索新时期开展家校合作的举措与平台,形成若干具体实施方案。项目研究预计在这一领域取得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在同行研究中产生一定的反响。在实践应用方面,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为教师提供开展家校合作的经验支持,也可为其他研究者、学习者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四、研究的内容
围绕探索“小学阶段家校合作教育方法策略的研究”,本项目主要致力于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吸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优秀教师3-6名参与,以团队分工、合作攻关的方式实施。
(1) “家长-教师”课堂教学研讨
“家长-教师”课堂教学研讨,简而言之就是家长进学校、家长进课堂,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家长在职业、经历、兴趣、爱好、专业等方面的优势及家庭方面的资源,在精心筛选、辅导备课、组织观摩之后,鼓励家长进课堂,为孩子传授相关知识文化。
(2) “家长-教师”教育难题辩论
这是一种新颖的家校合作方式,家长和教师代表一道以开展“辩论赛”活动的方式来对当前教育难题、热点开展辩论,以此来促进互动,增进了解,提高认识。
(3)“家长-教师”网络互动开发
研究规划的初步设想是,利用校园网、博客、QQ群等,开辟网上家校合作项目平台,通过开设“学习资源”、“家长热线”、“亲师论坛”、“答疑解惑”等栏目来夯实基于互联网的家校合作资源。
(4)“家长-教师”学习型家庭建设
本项目强调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长处,通过指导家长的学习型家庭建设来促进家校合作,更新家长教育理念,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等。如可开展“建设家庭藏书阁”、“指导家长阅读教育经典著作”、“亲子共读一本书”等活动。
(5)“家长-教师”案例库建设
课题组全员参与,以自己在家校合作活动中的典型案例、成熟经验、深化探索等作为个案来加以展开、论述,成为有意义的研究个案,直接充实资源库。
此外,研究还将在家长学校变革、家委会等组织建设等“传统”家校合作项目所做一定的深化探索。
1、形成“学校发展智囊团”。
(1)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成立家委会。
人员组成:各层级家长代表、社会贤士、教师代表。
(2)每学期举行两次专题论坛活动。
2、优化“家教培训团”。
(1)邀请嘉宾,组建团队。
人员组成:“典型”家长代表、优秀教师代表、专家若干。
(2)开发家长培训课程资源。
低年级:《幼小衔接阶段如何培养好习惯》、《如何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父母》。
中年级:《如何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孩子贪玩怎么办》。
高年级:《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冷静地对待孩子的失败》。
(3)实施差异引领。
利用家教优势资源,提供家庭结对帮助和家教咨询,解决部分家庭的家教困惑。
3、建设“班级议事团”。
(1)以班级为单位建章立制,组建小型团队。
(2)每学期商讨论证“班级学期工作计划”,策划一次主题教育活动和一次班级家长沙龙。
五、研究方法及重难点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实践研究法,辅以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研究重点是家校合作的案例研究,充实家校合作资源库。研究难点家校合作网络互动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的方法
六、研究的步骤与人员分工
(一)研究的步骤
1、2014.6—2014.12探索阶段,完成课题设计,启动研究。
2、2015.2—2016.12实施阶段,按照方案实施研究,并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
3、2017.2—2017.7结题阶段,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并撰写研究报告。
(二)研究人员与分工
1、研究小组
组 长:聂小燕
副组长:任宗萍
组 员:孔庆平、魏青松、肖菊梅、万正龙、秦自梅
2、成员分工
聂小燕——全面负责该课题研究工作
任宗萍——负责常务工作
孔庆平——负责行动研究
魏青松——负责组织理论学习
肖菊梅——负责资料收集与整理
万正龙、秦子梅及各班班主任——行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