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打热线:13240331906

让孩子快乐地享受阅读

时间:2021-09-18   作者:

让孩子快乐地享受阅读
大湖小学  李  侠


[内容摘要] 无论是从语文的工具性还是人文性角度讲,都必须重视语文课外阅读。高尔基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他认为:“我读得越多,书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变得更加光辉,更加美丽。”只要激起学生高涨的阅读热情,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阅读就会成为一种快乐,一种享受。
[关键词]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活动结合  阅读习惯  享受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的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让语文教育适应未来发展需要是语文教育改革的目的,因此,无论是从语文的工具性还是人文性角度讲,都必须重视语文课外阅读。英国戏剧作家莎士比亚也这样谈读书:“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大地没有阳光;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这些论述都形象地指出了读书的必要性和优越性。阅读穿越时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遥望世界的无限星空。如何引导孩子们在这美丽的星空中尽情地遨游?笔者有以几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我着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竖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我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演讲,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结局之际,我戛然收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再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乐于读书。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利用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阅读,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而且一有空就呆在教室里,把自己喜爱的书推荐给学生。在我的影响,我们班的学生早已行动起来,从图书馆中找到这些书并借出,劲头十足地读起来。我给学生强烈而绝对肯定的心理暗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经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崇拜,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形成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二、组织活动,让学生走进阅读
1.开展班级读书会。学生读书读报,总会有感受和体会,给他们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互相交流,既能激发读书的热情,又能提高读书的层次,我觉得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因此,我利用晨读开展了“读书沙龙”活动,让每位学生走上台来,畅谈读书心得。一开始,大家没有什么经验,显得有些拘谨,所谈内容也只停留于自己对某本书有多喜欢,书中语句有多优美,或是报纸上又刊登了什么重大闻,很少谈及内心感受。渐渐地,通过老师的指导及自身的摸索,学生读书读报越来越深入,所谈范围越来越广,内容也越来越深,有对语句的赏析,对内容的思索,对中心的挖掘,也有对时事的评点,或联系现实,或畅想未来,孩子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经常举办各种读书竞赛。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猜谜语、主题知识大赛、古诗吟诵、美文诵读、格言比拼、对联攻关、读书手抄报、以及家庭读书论坛、评选学习型家庭等等,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还可以让低年级学生们改编故事、续编故事、写读后感,并让低年级学生参加高年级的这些读书活动,不光使低年级学生感受到阅读中能学到很多知识,增加生活乐趣,而且高年级学生也完全起到了“标兵”作用;3.评选读书之星。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定期评选“读书之星”在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同时,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去阅读。因此,教师可以每月在班级评选一次“读书之星”,获得“读书之星”称号的同学可以担任班级的图书管理员,同时还把名单公布在班级的黑板或班级网页上,此时他的内心能不为之激动吗?而这种激动将促使他更加投入到阅读中去,久而久之,学生们对书籍的热爱之情也就悄然萌生。
三、指导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就必须重视学生读书的有效性。
1.课堂教学同课外阅读活动结合。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教材中许多课文是名人名篇,有的是从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这些作品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把相关书籍介绍给学生,作为学生阅读课外阅读内容。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我们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引用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很好的阅读课外读书,也进一步对课文内容的加深、理解。例如:学了《轮椅上的霍金》就可指导学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了《负荆请罪》就可指导学生看《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丛书》;教了《三顾茅庐》,就推荐《三国演义》;教了《三打白骨精》,就推荐阅读《西游记》;以前学《大自然的文字》这课后,我让学生阅读一些天文知识书籍,让学生感到宇宙的奥秘,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极大兴趣。这些课外阅读,不仅让学生对课内教学的深刻理解,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实践证明,把课堂教学同课外阅读活动结合起来,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有效方法;2.依照学生学段的不同推荐书籍。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3.授之于渔,指导读书方法。①精读。名著的名篇、名段,自己喜欢的读物,要细读,反复读,甚至熟读成诵。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②速读。课程标准中指出:五六年级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为培养快速学生抓捕信息,逐渐训练学生使用“提纲契领的标题读法”浏览篇幅较长的文章,把握文章大意;采用于词句为单位的整体阅读的“扫读法”,了解段落大意;也可以直入主题的“提问法”,讨论交流式的把握文章重点;③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童话故事,重在抓住情节;阅读人物传记,关键是理解人物的形象;阅读诗词,紧扣关键词领悟意境;阅读说明文,明确事物特点等等。教师结合教材特点,不仅引导方法,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4.每个学期,每个阶段确定学生课外读物,教师定期批阅,给予评价。老师给学生推荐读物,并且给予精心的批阅,一方面监督促进阅读效果,一方面形成良好阅读方法养成自主阅读习惯,并在正面评价中激发自信心和成就感;5.展示美文片段,加强积累巩固。利用早读课、午休课时机,展示学生课外的美文片断积累,包括文段、文句、诗词、格言警句、名人轶事等等。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一方面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积累,为习作积累素材,内化习作语言。
课外阅读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内容不同,所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要求要明确,方法要生动活泼,确保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四、注重培养,使学生形成习惯
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教师还必须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并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在多次的反复、强化中逐步把课外阅读当成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去进行阅读。林语堂在谈读书说道:“读书须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要使学生形成和保持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我们要注意以几点:1.培养查阅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难以认识、理解的字、词、句及查阅工具书,直到弄明白为止。如有辅助资料应尽量参照、查阅、以加强理解;2.培养批注的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对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揣摩和探讨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划出来,以便过后再思考。同时,要求学生对领悟之处也作特定的标识,以备忘却,必要时还可用几个简单的词进行旁注;3.培养做读书卡片的习惯。将文章的内容浓缩在小小的卡片上,将书读薄,将优美的语句或了解的知识摘抄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4.培养思考质疑的习惯。“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从而提出的问题并尽力去解答;5.培养他人交流阅读心得的习惯。交流可以使模糊的问题清晰,可以触发出思想的火花,交流心得可以领悟整体、体味局部,并充分体验到读书的乐趣。